Optimiz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ea Culture-Industry-Technology Program in Fujian
-
摘要: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发展思路;并结合福建实际与发展目标,提出以下6项技术对策:加强品种选育,优化茶叶生产种植结构;强化集成创新,推广“三生”茶园模式;保障茶叶质量,创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区域茶业龙头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有效拓展市场营销领域;发挥多样功能,充分挖掘茶叶文化价值。以期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Sancha” principle—integrating cultur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busines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rporate organizations, cooperation mechanism, technical and enterprise platforms, and public policy support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am in Fujian Province. Proposals to promote a high-quality tea industry under the “Siming Directive”, “Liuhua Operation”, and “Bayao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 were formulated. Aimed to assist meeting the practical needs in execution as well as the goal of future advancements, recommendations on pedigree cultivars selection and breeding, efficient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cultivation, innovative “Sansheng Tea Garden” establishment, premium tea quality assurance, advance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modernized enterprise managerial system, new products for broadened market, and cultural heritage capitalization are presented.
-
Keywords:
- Tea culture /
- tea industry /
- tea technology /
- integrated development /
- technical strategies
-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1]。”全省乡村茶区兴起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发展的指示精神,近年来,各地结合茶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创立“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新模式,注重在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下功夫,着力探索并构建茶叶经济发展与乡村生态保护的生产—生态—生活耦合体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福建省武夷山市生态茶园建设的探索[2],“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下称“三生”茶园)建设模式的提出[3],为传统茶业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通过“三茶”统筹系统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茶园单一开发的旧格局,将山区茶园建设成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创新创业复合体,为农业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创立新样板[4]。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茶园面积24.07万hm2,毛茶产量52万t,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
1500 亿元。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将茶文化活力、茶产业振兴、茶科技创新融为一体,更好地服务茶业转型升级和茶农增收致富,着力支撑茶业健康持续发展和茶园多样功能发挥,是新时代赋予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1. 优化构建“三茶”统筹发展体系的产业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福建顺应市场变化,率先发展名优茶生产,实施良种化栽培,同时在茶叶的初制、精制领域全面实现清洁化、自动化、精细化改造,绿色安全防控技术、“一县一品”战略实施、茶业绿色优质生产、茶叶精深加工增值等均走在前列,从福建实践成为福建经验,甚至成为福建模式而引领了全国茶产业发展。通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强化实施新形势下“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三茶统筹的系统工程,使“三生”茶园优化开发体系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载体,为全面促进山区茶产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6]。在保持福建茶产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上,需要从“三茶”统筹发展入手,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带动茶业创业,以科技特派员与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为骨干力量[5],优化区域特色茶类布局、强化山区生态茶园建设、创新研发茶叶机械装备、打造数字茶业研发平台、打造区域特色龙头企业、培育精深加工主导品牌和促进传统茶业转型升级[7]。就优化构建乡村“三茶”统筹发展体系而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握并突破4个重要基础环节。
1.1 坚持产业组织创新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报告(2022)提出,福建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安溪、福鼎、政和、漳平、永春5个茶叶类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福建红茶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4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个产业强村,形成闽茶产业“圈状”发展。实践表明,茶业的高效绿色发展,需要强化生产组织化、科技便捷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茶业文旅化的有机融合[8]。就生产经营而言,要以茶农+专业合作社、茶场+茶叶加工企业等新型联合体为纽带、以茶业骨干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与高效运作。以联合体开发的方式,因地制宜创立茶业绿色化保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市场体系,因势利导完善“公司+农户+协会”产供销一条龙的茶叶产业化经营联合体,统筹优化茶科技团队、茶产品品牌、茶文旅基地、茶加工园区、茶营销市场的五大载体建设[2],达到茶叶增产、茶农增收、茶企增效、政府增税的“四增”目的。
1.2 推行合作共赢机制
因地制宜组建跨区域的茶业龙头企业集团,要坚持贯彻绿色发展战略,力求整合要素、实现优势互补;力求资源节约、增强开发活力;力求环境友好,做到互利共赢[9]。优化组成生产茶园+茶业企业的开发联合体,在形成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推行专业化生产分工、数字化经营管理、高优化质量控制、规范化经营运作。跨区域龙头企业要优化组合好基地、市场、资金、人才“四大经济要素”,优化创立“知+资”资本择优组合的运营方式,投资组建控股的二级核算单位作为生产经营紧密层,签订长期服务合同,由公司投资参股,以利益共享与风险共当为链接机制,负责常年技术或销售等服务。生产经营的二级实体要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单位。与此同时,二级实体要因地制宜与家庭农场组成常年合作、平等互惠的松散层,形成外树形象、内增实力,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联合体。研究结果表明,福建茶产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从原有的拮抗区间转向磨合区间[10]。
1.3 构建科企链接平台
构建科企链接平台是促进“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茶产业的高优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快构建茶文化、茶经济、茶旅游、茶科技有机融合体系,推动茶叶全产业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科企链接平台应作为茶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加速器,通过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促进茶产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平台建设应发挥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科研成果展示与推广。为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方便企业了解并引进先进技术。二是企业需求发布与对接。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技术需求、产品升级需求等,平台通过智能匹配或人工推荐,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三是专家咨询与技术支持。邀请茶产业领域的专家入驻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方案定制等服务。四是人才交流与培训。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与合作,同时提供在线培训课程,提升茶产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五是政策解读与资讯分享。及时发布茶产业相关政策、市场动态和行业动态,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市场参考。
1.4 强化“三茶”政策支持
2020—2021年间,福建省科技厅和社会科学规划分别涉及茶科研项目117项和10项,显示出福建省对茶科技的高度重视。期间福建省主导制(修)订3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7项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并声明公开58项团体标准和114项企业标准,为茶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期应注重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除了要积极争取“三茶”统筹相关的各级项目经费支持外,要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绿色创业和茶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茶产业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县级以上政府要因势利导出台“三茶”统筹发展的优惠政策,强化省、市、县财政对“三茶”统筹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挥政策引领与市场引导的加持效应。同时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品牌产品、市场拓展、科技研发、质量提升等示范项目。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与科技创新推动作用,组建茶叶品牌管理机构,强化品牌的准入与规范监管,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11]。设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新设施的示范推广基金,推动茶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构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体系,以创新引领并驱动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加大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有效利用机制建设,设立茶树新品种选育与新技术攻关专项,以创新引领并驱动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2. 优化构建“三茶”统筹发展体系的主要思路
立足于新的发展起点,福建省茶产业要进一步明确统筹发展目标,实施“三茶”统筹协同,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与特色产品[12],分析产业短板与主要制约因素,因势利导制定破解策略,因地制宜构建技术体系。乡村“三茶”统筹发展的主要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发展的指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新时期“三生”茶园建设为切入点,有效推进茶叶生产生态化与茶园生态产业化复合经营进程,破传统农业之旧、立现代农业之新、构筑“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通道,夯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就此,在福建省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方面,要制定并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强化并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正确理顺与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图1)。
2.1 制定并实施茶业“四名”有效策略
在推进“三茶”统筹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福建省茶产业需全方位、多层次地综合施策,特别重视茶业名人、名企、名茶、名牌的培育与发展。通过发挥“四名”效应,为加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实践表明,只有实施名人、名企、名茶、名牌“四位一体”工程建设,才能提升茶产业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很显然,名企是名人施展才能的重要平台,名人是成就名企的领头人,而名茶则是名企的具体体现。“四名”策略的实施,是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行“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更是构建龙头企业+多元发展联合体的重要基础。注重培植业界名人、行业名企、市场名茶、大众名牌,并宣传推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成功经营经验,提高“四名”知名度与影响力、扩大产品市场销售,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2],有助于加快“三茶”统筹与“三产”有效融合发展。
2.2 强化并落实茶业“六化”重要基础
为了构建“三茶”统筹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全面实施茶叶生产的“六化”措施,即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绿色化投入、高优化产品、品牌化效益。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渐进性完善过程,需要整体规划与有效实施,使“六化”之间形成紧密联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力求从根本上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茶农增收率[13]。促进“三茶”统筹发展,要确定战略和定位、方向与目标、思路与措施,做到持续有序的推动。就具体内容而言,要注重“三个培植”,即注重优化构建山区资源优势向高优产业优势、产品市场优势、综合效益优势转化的生产经营载体;培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生态经济实力强大、新兴市场开拓能力强劲且能有效带动茶农增收致富的区域龙头企业[12];培植一支有文化用科技、善管理讲诚信、精经营能开拓、敢担当干事业的人才队伍。就人才队伍培育而言,要培育并壮大乡村“三茶”统筹发展的人才队伍,引进域外的优秀茶叶经营人才,吸引大学生与进城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加强茶企技术人员配备,进一步完善社会化茶叶生产技术与经营服务组织[14]。
2.3 正确理顺与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
推动福建省“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内容,需要统筹兼顾并理顺“八要”内在关系:一是要妥善协调统筹与协同的关系。茶叶产业是纵跨农—工—商—旅的民生产业,涉及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也涉及茶市场、茶企业、茶基地、茶加工、茶科技、茶管理、茶人才、茶文化等系统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加快“三茶”统筹发展,要结合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到统筹协调,相互促进。二是要处理好平台与运营的关系。既要组织优质茶叶生产的多功能开发联盟,又要培养造就生产+加工+经营+文旅的多功能经营队伍。三是要处理好质量与品牌关系。创立区域品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企业与茶农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科研单位、茶叶企业、文旅团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要以高科技为引擎,以高质量为基石,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四是要处理好产业化与生态化的关系。要注重茶叶产业生态化与茶园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着力促进富有福建特色的“三生”茶园建设。五是要处理好两型茶园的协同关系。要按照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要求,建设生态循环利用与多样功能开发的茶园。六是要处理好投入与收益的关系。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加大茶园升级改造,防控水土流失,实施一园多用开发策略。七是要处理好产品与市场的关系。茶叶生产经营定位应是广大消费者,其产品与品牌是要满足大众需求。茶叶生产基地的开发,既要注重茶叶精深加工,又要促进大市场的开拓。八是要处理好产量与质量的关系。既要提高茶叶生产数量与速度,又要强化标准生产与品牌创建,确保茶叶区域化与规模化高质量发展[3]。
3. 优化构建“三茶”统筹发展的技术对策研究
要加快福建“三茶”统筹发展,必须着力破解茶区“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接轨之难题,在着力实施“四名”有效策略、夯实“六化”重要基础、理顺“八要”内在关系的基本方略下,优化构建“三茶”统筹协同与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框架,将福建山地茶园建设成为“研发基地、加工基地、产业基地、文旅胜地、康养居地、游学景地”,要因势利导把握品种—栽培—加工、文化—旅游—康养、人才—技术—资源、管理—经营—品牌等12个实施环节,就此提出以下6个方面的技术对策。
3.1 加强品种选育,优化茶叶生产种植结构
当前,福建已拥有经国家及省级审(认、鉴)定并正式登记的茶树品种共计70个,其良种覆盖率高达96%,为茶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深化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积极抢救和收集濒危、稀有和古老的野生茶树资源,优化全国布局并建立完善省级原生境保护点或基地,并在全国范围内优化布局,建立完善省级原生境保护点或基地体系。组织骨干队伍筛选茶树种质资源,分区域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要强化优质品种的选育攻关与集成应用,重点关注高香型、高氨基酸、低咖啡碱等优异茶树种质,优化选育多茶类兼制、优质高效、适合机采、特异叶色的优异茶树新品种[14]。要聚焦区域主打品种,在巩固与强化原有优势品种之外,扩大推广‘金观音’‘金牡丹’‘春闺’等高香型茶树品种,进一步发挥福建高香型茶树品种的种植与加工优势。闽南铁观音、闽北大红袍、闽东白茶等是福建省的著名品牌茶叶,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同时,注重因地制宜适度扩大发展富有福建特色的绿茶,因势利导开发富有区域特色的其他茶类。重点选育并扩大引进早芽茶树品种,充分发挥福建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茶叶上市早的时间差,实施茶叶差异化加工与多样化产品经营,创立更多的区域特色品牌,着力抢占市场先机[4]。
3.2 强化集成创新,推广“三生”茶园模式
发挥亚热带区域气候优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等多要素集成应用,赋予科技创新创业动能,在全国率先构建“三生”茶园模式并推广应用,统筹协同山地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和谐共生作用与互为支持的功能[3,15]。实践表明,山区“三生”茶园模式优化构建,需要结合山地实际,采取以下三大配套措施:一是工程技术配套措施。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要分期分批对现有山地传统茶园实施工程改造,优化配套山地茶园内外的林—路—沟—池等设施,重点开展壁—台—面—埂等改造,实施全园绿色覆盖,保持茶园水土,推行茶叶清洁生产。二是生物技术配套措施。在山地茶园绿色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把握茶—林结合、茶—花结合、茶—草结合、茶—菌结合、茶—牧结合、茶—旅结合等6个结合环节。三是实施集成管理措施。实施茶企合作、多元投入、绿色贷款、联合开发等措施,有效推进“三茶”统筹的高质量茶园建设,延伸高效融合茶庄建设与和谐美丽乡村发展。
3.3 保障茶叶质量,创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
围绕区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聚焦山区生态茶园建设、茶园土壤肥力提升、有机肥料科学替代、高效栽培技术创新、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茶叶精深加工等核心研发领域,协同攻克制约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确保茶叶品质从源头得到根本性提升。具体而言,首要任务是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选择龙头企业,实行产学研结合,设立重点研发项目予以支持,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其次是创新常规茶叶加工工艺。有效借鉴富有特色的乌龙茶做青技术,注重福建红茶的香气留存与风味提升,进一步研创特色茶叶产品与区域大众品牌。重点推广地方品牌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智能化装备,实现全程不落地茶叶加工生产,保障茶叶质量水平,提升茶叶生产效益[16]。再组织竞赛交流技术。通过举办政府或民间的多种形式的茶叶赛事活动,让茶企、茶场、茶农在赛事活动中交流制茶工艺并展示茶叶品质,通过交流学习,促进相互提高。最后是强化加工人才培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万人计划”与科技兴茶扶持政策。
3.4 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区域茶业龙头企业
加速特色企业与知名品牌的培育进程,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扶持那些基础扎实、潜力巨大的茶业企业,使其成长为引领茶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区域领军企业。因此,需对现有省、市级茶业龙头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明确其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并据此制定“一企一策”与“一场一法”的精准指导与帮扶方案。一是创新茶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品牌引领、疏通渠道、拓展市场来带动乡村中小茶业企业,打造“公司+茶场”全产业链联合经营模式,以品牌茶叶产品引路,有效拓宽茶叶市场,带动茶产业一、二、三产业的递进融合发展。二是强化茶农经营能力培训。通过参与制茶大赛与综合技能培养,着力培养一批茶业生产能人和茶企经营人才[17]。三是促进优化聚合优势叠加。因地制宜制定“三茶”统筹发展的优惠政策,满足“三茶”统筹发展的实际需求,吸引在外茶企的乡贤回山区家乡创办基地,联合茶农创建茶叶加工厂,以合作经营新机制带动山区茶业优势叠加与跨越发展。四是择优建设茶业聚集园区。选择特色乡镇,统一制定规划并实施合理布局,集“产供销+文观旅+人技物”为一体,创建涉茶产品加工与高效经营园区,并鼓励配套企业入驻园区,促进上下游经营有机链接,落实绿色产业税费优惠政策,并逐步引导向全国一流的集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技能培训、商贸物流、社会服务的现代绿色高效的茶产业经济区方向发展。
3.5 生产优质产品,有效拓展市场营销领域
为了生产优质的茶叶产品,还需充分发挥茶业联盟的力量,联合相关单位与专家,共同建立“茶叶科技小院”与“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站”等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在茶业创业与示范基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同时,采取多种策略拓展市场营销领域,具体对策包括:一要生产特色产品。发挥福建独特的气候优势,选育早芽型特色优质品种,结合文化旅游活动,举办早茶新产品文化节,抢占市场先机,扩大优质早茶新茗影响。此外,要深入挖掘山区乡村茶叶的潜力,发挥其洁净生产环境的优势,打造有机茶饮的原料基地,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二要挖掘文化内涵。福建不同地区的茶叶产品各具特色,产品风味与区域文化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进而要设计形式多样的福建茶叶卡通形象与动人的故事,便于社会大众茶品生动性传播;制作形象美图或者抖音视频,拓展大众趣味性营销的传播。三是开展茶旅活动。组织名优茶展示评比、民间企业斗茶会、茶文化与茶旅节等活动,结合地域乡村的特色饮食、历史茶事、创业故事、农耕文化、悠然风景、乡村变迁等,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旅活动,提高福建特色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可应用绿、黄(白)、紫等不同叶色的茶树品种打造观光茶园。四是完善销售渠道。要因地制宜采取以奖代补措施,予以示范推广项目与品牌产品开发补助,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帮扶山区小型茶场转型升级,加工新产品,畅通销售渠道。鼓励“公司+茶农”联合开发,并在国内电商主流平台营销大众品牌茶叶,共享福建茶叶品牌资源[18],推进茶叶电商全网覆盖,带动乡村茶产业振兴与持续发展[19]。
3.6 发挥多样功能,充分挖掘茶叶文化价值
实际上,茶产业的功能是多样性的,要将当地旅游资源与茶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开发以采制、观光、度假等为内容的茶区文旅经济,因地制宜建设茶文化研学体验园或茶庄园。一方面,通过亲身体验茶叶生产、茶艺工坊、茶园生态等方式,发展茶园观光与休闲养生业。另一方面,通过了解茶文化历史演变,邀请专家与媒体制作茶道文化慕课视频,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传播与茶艺的发展历程,通过宣传与普及,予以人们更多的启示[20]。结合茶叶的独特韵味与地方文化特色,边游知茶故事、边思考茶文化、边追溯茶史,不断丰富人们对茶道茶事、茶品茶艺、茶具茶饮的深刻认知,促进人们了解茶区历史故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融媒体平台,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建设,拓宽媒体资源库与大数据营销渠道,将茶产品、茶文化、茶旅游、茶历史、茶故事、茶功效等元素进行多维度、递进式的展示,为大众提供更多生活乐趣、提升文化品位、享受生态体验,形成“一片茶叶成就新兴产业”的新局面[21]。
-
[1] 蒋升阳,颜珂,钟自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N]. 人民日报,2021-03-27. [2] 叶元高.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J]. 中国茶叶,2021,43(5):81-85. doi: 10.3969/j.issn.1000-3150.2021.05.014 [3] 刘朋虎,罗旭辉,王义祥,等. 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耦合及其技术对策[J]. 生态学报,2019,39(19):7047-7056. [4] 刘朋虎,赵雅静,叶菁,等. 促进“三茶融合”发展与县域茶叶品牌建设的思考——以尤溪县为例[J]. 茶叶学报,2021,62(4):205-209. [5] 尉洁婷. 总书记关心的“科特派”如何坚守茶叶背后的乡村振兴?[J]. 茶博览,2021(4):22-26. [6] 管曦. 深耕文化内涵 依托科技创新 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启示[J]. 茶博览,2021(4):33-39. [7] 陈建华,林清菊. 福安市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探讨[J]. 蚕桑茶叶通讯,2020(6):25-27. doi: 10.3969/j.issn.1007-1253.2020.06.010 [8] 习近平察看武夷山春茶长势: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J]. 中国茶叶加工,2021(1):43-43. [9] 杨勇. 践行"两山"理论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对话浙江省副省长孙景淼[J]. 农村工作通讯,2017(18):20-22. [10] 李艳姣,林春桃,范水生,等. 福建茶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动协调研究[J]. 农业展望,2021,17(9):108-114. doi: 10.3969/j.issn.1673-3908.2021.09.019 [11] 颜廷宇,黄建锋,朱建新,等. 尤溪茶产业发展与公用品牌建设探究[J]. 茶业通报,2020,42(4):164-167. [12] 林作炎. 推行三名战略 茶经加快茶叶产业大发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06(3):15-16. [13] 翁伯琦,马宏敏,仇秀丽,等. 农业科技重点研发方向与协同创新的对策思考——以福建省为例[J]. 福建农业科技,2016,47(5):62-66. [14] 李柳笛,李宇明,白秀广,等. 中国“三茶”统筹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3):50-58. [15] 刘朋虎,王义祥,黄颖,等. 山区“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5):785-792. [16] 贺鼎,陈明成,陈如寨,等. 重庆茶叶生态栽培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示范及其成效[J]. 南方农业,2016,10(13):19-20. doi: 10.3969/j.issn.1673-890X.2016.13.007 [17] 李道和. 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升级的调查与思考[J]. 蚕桑茶叶通讯,2016(1):13-17. doi: 10.3969/j.issn.1007-1253.2016.01.004 [18] 陈世光. “三茶”统筹发展背景下茶业人才培养思路探讨——以福建开放大学为例[J].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4(5):17-20. [19] 苏峰. “三茶”统筹理论引领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J]. 发展研究,2023,40(1):20-27. [20] 陈薇薇. 融媒体背景下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7):1-2. [21] 孔祥智. 以“三茶”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于福建省南平市茶业发展调研报告[J]. 中国合作经济,2024(8):57-59. doi: 10.3969/j.issn.1006-6063.2024.08.021